欢迎 客人,请 登录 | 登记

Infinix推出180W雷电充电技术,将在即将推出的旗舰手机上首次亮相

By - | Categories: 科技 标签:

Share this post:

拉各斯 – 2022 年 6 月 30 日 – Infinix 推出了速度极快的 180W 雷电充电技术,该技术将在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的选定 Infinix 旗舰手机上首次亮相。 这项突破性的新技术将使用户在短短四分钟内实现4500mAh电池充电1-50%的时间[1],为用户提供更快、更安全的高级智能设备充电体验。

Infinix推出180W雷电充电技术,将在即将推出的旗舰手机上首次亮相
Infinix推出180W雷电充电技术,将在即将推出的旗舰手机上首次亮相

“继去年的INFINIX 160W快充概念手机发布之后,INFINIX 180W雷霆充电是另一个行业突破,向公众提供超快速充电技术。 INFINIX旨在通过快速充电技术的迭代和创新,不断提高日常效率,让全球用户能够率先体验高效便捷的数字生活。

Infinix高级产品总监Manfred Hong说。

业界领先的180W充电技术

超快速充电从未像今天这样普遍,随着以更高电压速率生产更安全的充电方法,该技术在中端设备中越来越受欢迎。


具有快速充电功能的普通智能手机通常使用充电速率为1至3C的电池,而180W雷霆充电使用8C的电池,由于快速充电技术,有效降低了电池过热的机会。

Infinix与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合作开发了新型8C电芯,这是目前行业内最大充电速率的可充电锂电池。

与传统的单电极接线片结构相比,8C电池具有较低的内阻,8C电池具有多电极接线片,可降低50%以上的内阻[2]并产生更少的热量。

此外,180W雷霆充电串联使用两块8C级电池,因此每块电池充电时的充电功率仅为90W,减少了热量并增加了使用寿命。

180W Thunder Charge还采用自动双向供电技术,与传统的双电池设计的手机相比,手机的电池寿命延长了2%[3]。

自动双向供电技术,电源电路面积减少60%,提高电路布局精度,节省空间。 充电技术使用动态分布工作。

三个并联电荷泵支持 Infinix 器件上迄今为止最高功率的转换,实现了 99% [4] 的充电转换效率,从而避免了过载和过热。 这是Infinix充电技术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。

更安全的充电方式

180W Thunder Charge 将安全放在首位,具有 111 种软硬件安全保护机制,以保护智能手机、充电器和充电电缆。 在高温、电压升高、电磁干扰等异常情况下触发安全保护,确保智能手机系统的安全。

此外,180W Thunder Charge具有20个温度传感器,这些传感器分布在USB输入,充电芯片,电池和设备内部的其他位置。 通过智能温度控制算法实时监控充电,该算法可以跟踪一切。

设备充电时,智能手机的温度保持在 43°C 以下 [5],这确保了安全快速的充电体验,而不会产生过多的热量或电池退化。

180W雷霆充电线内置Infinix专用加密芯片,输出180W电力传输,实现超快速充电。 180W雷电充电可以智能识别电缆的电力传输容量并相应地进行调整。

如果将没有Infinix特殊加密芯片的其他电缆插入设备,它会识别电缆并将功率限制为60W / 100W以确保安全充电。

功能强大、兼容且便携

Infinix的180W Thunder Charge技术是Infinix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解决方案之一,代表了中档价格范围内的智能手机技术突破向前迈出的一步。 180W Thunder Charge提供更高水平的充电速度,更低的温度和更安全的协议,为用户提供了为Infinix设备供电的快速和智能方式。

该技术中存在的是新的半导体材料GaN,它使180W雷电充电能够抵抗40°C以上的各种高温环境。

此外,充电器适配器兼容多种快速充电协议,可为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子设备(包括手机、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)执行最大 100W 的快速充电,通过一根电缆适合所有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最大的灵活性。 用户还可以使用其他制造商的电缆为Infinix设备充电,功率高达100W。

180W雷霆充电有两种独立的充电模式,愤怒模式和标准模式。 只需单击一个按钮即可激活速激模式,为用户提供 180W 超快速充电。

凭借Infinix将世界领先的180W快充技术应用于量产智能手机,展示了Infinix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
以可承受的价格向更广泛的公众展示这项技术是 Infinix 的核心价值观之一,代表了 Infinix 将高端技术民主化并让所有想要它的人都能使用的愿望。 请继续关注我们即将推出的新产品,今年下半年推出的 180W Thunder Charge。

[1] [2] [3] [4] [5] 所有数据均为Infinix内部实验室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测试获得的理论值。 由于个别产品、软件版本、应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差异,实际数据可能会有所不同。